受益人士

  • 重工业企业管理人员
  • 医疗行业投资者
  • 绿色产业和可再生能源行业投资者
  • 其他有意愿了解该话题的人士

简述

主流观点认为,中国将无法在降低污染水平的同时维持经济高速增长。确实如此吗?事实可能比想象的更微妙和充满意外。

详细内容

初一看,中国环境污染与GDP增长率之间的关系似乎十分明显:

中国GDP和二氧化碳排放量
(1979 – 2013)

然而,进一步的研究显示出更细致入微的信息。

首先,数据显示中国的能源强度在下降,且这种情况已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与之相反,碳强度呈增长趋势。这一问题,基于部分国家的发展经验,理论上来说是可以解决的。

中国主要能源强度和二氧化碳强度
(1990 – 2012)

其次,与一直保持较高热度的社会关注度相比较,空气污染指数实际在下降。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人们对空气污染这件事情过分关注?

答案是否定的。这是因为:尽管污染在减少,但是由污染造成的死亡率却在增加。而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则是城市化率的提高。

下面的图表清晰地显示了污染逐渐减少和污染对经济造成的损失逐渐增长的现实。我们可以看到,2010年该损失达到了GDP总量的19%
中国城镇颗粒物污染和健康损害估计
(2004 – 2010)
的确,污染确实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成本。然而,这一成本仍小于涉及的污染行业对GDP总量的贡献。
不过,面对如此复杂的议题,进一步的分析能够帮助我们看到更多信息。考虑以下内容:
  • 污染最严重的公司正是那些规模小到难以达到一定经济效率的公司。同时,其中很多公司在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下正面临着破产的危机。
  • 中国存在大量未被利用的、闲置的可再生能源产能。这些产能被挤出市场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就包括地方政府不愿意当地煤电供应企业受到冲击。换言之,是地方政府对传统能源企业的一种变相补贴方式。(还有一些其他原因,例如,可再生能源的供应地距离需求地区过远,远水解不了近渴。还比如可再生能源的产量等不够稳定,从而不足以信赖。)

正所谓,中国污染问题的底线就是没有底线,充满未知、意外亦或惊喜。

该怎么做

  • 重工业行业管理人员:寄希望于中央政府不只是因为社会呼吁、而是出于对经济的影响而下决心解决环境问题。同时,期望政府能真正采取行动,但也要循序渐进。
  • 医疗行业投资者:不幸的是,环境污染问题为这一领域打开了一个规模巨大的市场。
  • 绿色产业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者:预计政府解决这一问题的进程要比你们所希望的更为缓慢。而地方政府中也将会出现抵制这一进程的现象。政府不希望由于推进污染问题解决的动作过快而导致经济下滑甚至崩溃。

Leave a comment